一
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這樣一個內陸地區,交通特別重要。在機械化到來之前,馬匹成為首選,所以,漢朝時期武威駿馬天下聞名。至唐代,兩大沙漠出現,駿馬優勢漸次削弱,善于跋涉耐旱耐饑的駱駝進入尋常百姓家,古老的白亭大地上駱駝飼養和駝運興起。正因為如此,后來的史學家把民勤歷史上家畜飼養情況概括為“漢馬唐駝”,民勤由此獲得“駱駝之鄉”贊譽,民勤駝隊被譽為“大幫駝鈴”。[西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至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朝廷在境內置武威縣;唐長安元年(701年),涼州都督郭元振在北境磧中置白亭軍,后改為白亭守捉。]
民勤真正有文字記載的養駝歷史是在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年)?!舵偡z事歷鑒》記載:“官府始定養駝例。每五丁養一駝,三年增倍。凡五丁養二駝者,免應差,地畝征糧一半;五丁養五駝者,征糧皆免;一丁超養一駝者,按例獎賞。以故鎮邑囊駝日有增加,不幾年,其數至于十萬計?!比绱吮姸嗟鸟橊?,滿足邑民肉奶供給,滿足日常生產役使,承擔官府徭雜稅賦,同時也承擔民眾生活娛樂需求。[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置鎮番衛。]
二
過去,先民們馬上狩獵、御敵,馬上得天下。時下,駿馬不再,先民們即習練騎駝本領。當騎駝熱情燃遍騰格里和巴丹吉林的時候,官府閃亮登場,于是乎競賽規則、獎勵條例、賽場設置等等一系列條款隨之出現。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官府組織民間賽駝會,“是年重陽,邑民于城北教場賽駝,紅柳崗牧民劉璣如奪其冠?!?/p>
清世祖順治九年(1652年),“是年九月重陽,遵古之遺義,恢復‘駝羊會’。至時,闔縣士庶官民,云集蘇武廟前。百樂雜伎,各顯其能;車馬輻輳,在在成市。駝羊牲畜,蟻集山上山下;叫賣之聲,此起彼伏。并有賽駝之舉,選精壯騸駝五十峰,列陣如堵,鑼聲為號,顛狂奔競,沙塵蔽日,以優勝者為冠??h事為掛綬帶,鼓樂演成升平。蒙泉處汲水者摩肩接踵, 牧人得之六畜可保無疫,人飲之則四季安康和順矣。凡七日?!薄舵偡送寥饲橛洝吩疲烘偡胤?,民風多近胡俗。重陽賽駝,其為一也。今四、九月,蘇山有駝羊會,疑即源于賽駝。
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九月十日,蘇武山囊羊會賽駝,武舉唐灝國奪魁。其役之駝,清癯羸瘦,猶患重疴,而奔走如飛。有詢于灝國者,曰:‘駝與馬同,競跑忌飽食飽飲。賽前斷水草七八日,屆期則飼以精料、雞卵可耳?!勒咭詾榻涷炛??!辟愸勔殉梢环N職業,專門進行研究。
三
如此眾多的駱駝,自然決定邑民生活與駱駝聯系在一起。平時生活役使自不待說,遠距離長途運輸肯定由駱駝完成,鎮番駝隊應運而生。鎮番駝隊所走的路線東西貫通、南北無際,遍及半個中國。往東北可以經過包頭、張家口到達北平、天津;朝東南又轉道蘭州、涇陽、漢中,最后抵達西安、河南;南面去,橫穿青海能夠駐足西藏;向西沿著絲綢古道,跨過哈密、烏魯木齊直通西亞;北邊更遠,一直到達莫斯科。
駝隊往外運送的貨物,基本上是當地土產的皮毛、土布、甘草、枸杞、蓯蓉等,從外面運進絲綢、花布、鋼材、棉花、工業產品以及一些日用百貨。有時,貨物全部運進當地,有時,則會邊走邊卸邊交換,非常靈活。清代史學家張澍就在他的詩歌《囊駝曲》中作過精彩的描述。
真正讓鎮番駱駝名揚天下的要數馬永盛商號。此前,鎮番駝隊只是零零星星、小打小鬧,馬永盛家族的到來,使鎮番駝隊成為一支有組織、有規模的駝隊,鎮番與鎮番駝隊的顯赫聲名由此發軔。
四
馬永盛者,非一人也,乃馬氏族人之合稱。鎮番永盛馬氏始祖馬應海,原籍陜西涇陽西北之池陽故城。明穆宗年間(1567~1573 年)因軍職調遣鎮番衛守備,后誥封明威將軍,遂世代居于鎮番。落戶鎮番后,馬氏以開辦油坊掏得第一桶金,在此基礎上,馬氏看準西北茶葉市場,開始經營茶業。馬氏所售之茶產于湖南安化等地,購于春天,頭茶收購七八成,子茶最多不過兩三成,其他商人貪圖便宜,往往頭茶只有兩三成,而子茶卻占到七八成。收購的茶葉,馬氏運回陜西涇陽自己加工。涇陽質地獨特的水使得加工出的茶葉在質地上以絕對上乘而有別于其它茶葉,所以,歷史以來就形成“湖南的茶,涇陽的水,制出的茯茶是佳品”的消費共識。從醫學上講,茶能興奮神經、幫助消化、強心利尿、克積化膩,這對于居住在高寒地區多食肉乳的少數民族居民尤其重要。再加上馬氏嚴把原料采購關,嚴把材料加工關,馬氏茯茶以葉多、莖少、質地硬道、味道鮮美而聞名西北,在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蒙族藏族居民中更是吃香,被視為寶貝。(茯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稱伏茶。以其效用類似土茯苓,美稱為茯茶。又因茶葉壓制成磚形,又叫茯磚。)
馬氏茯茶如此備受青睞,馬氏財源滾滾自然平常不過。在生意發展的同時,馬氏即著手經營自己的駝隊。短短幾年,馬氏駝隊聲名遠播、四鄰翹首。沒有資料顯示馬氏究竟飼養了多少駱駝,據老輩人的口口相傳,馬氏駱駝可謂數不勝數。大部分是我們常見的黃褐色,屬一般的品種,有一種白駱駝,通體雪白,是駱駝家族中的珍品,數量極其稀少,就是這種白駱駝,馬氏竟有800峰之多。馬氏平時不役使,專供觀賞。相傳,馬氏的白駱駝曾參加朱元璋的登基大典,被朱元璋賜名“皇駝”。
生意發達的馬氏沒有惜財如命,他樂善好施、廣播善緣,用現在的話說,馬氏是個公眾人物,他懂得為政府和民眾服務,以此為自己的生意做無形廣告。馬氏十分重視生意經,又加上政府支持這個因素,馬氏的生意蜚聲西北,在西北信譽度極高。
五
清雍正元年(1723年),盤踞青海的羅卜藏丹津以進藏有功,欲居西藏掌管藏政,遭朝廷拒絕,遂糾集近20萬人起事。八月下旬到九月初,朝廷連派年羹堯、岳鐘琪、富寧安等分路進兵。經過數月征戰,叛軍10萬之眾投降,羅卜藏丹津逃往柴達木。雍正二年二月初八,岳鐘琪率精兵五千,直搗賊巢,激戰15天,至二十二日結束,俘獲羅卜藏丹津的母親和妹夫,以及一些叛軍頭領,羅卜藏丹津逃脫,叛亂平息。三月初一,清軍凱旋。四月初二,朝廷敘平定青海功績,年羹堯奏明朝廷,這次平判,馬氏捐獻大量軍用物資,出動駝隊幫助運送軍需輜重,保障戰事順利進行。馬氏被賞賜“永盛”二字,馬永盛之稱即由此而來。馬氏將他們的茶莊命名“合盛”也源于此。
清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歷時兩年,摧毀阿古柏的“哲德沙爾汗國”政權,克復新疆。戰爭之所以能以清朝政府的完勝結束,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茶商馬永盛家族義捐銀元和大量軍用品,派出駝隊運送軍隊輜重。鎮番駱駝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埋頭西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國聯軍占領天津,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和親信大臣前往西安。馬合盛茶莊再使援手,鎮番駱駝再亮風采。馬合盛茶莊駐北平東家馬積馨捐白銀10萬兩、駱駝200多峰進行保駕護送。事后,朝廷進行嘉獎,慈禧太后賜馬合盛“大引商人”稱號。馬合盛茶莊至此在他的茶葉包裝上印制“大引商人馬合盛”字樣(引,舊時官方頒發的貨物運銷憑證),作為商標推廣。不僅如此,朝廷暫居西安后,各地的官米運至龍駒寨,從龍駒寨到西安這一段的官米及日雜貨物運輸,亦全部由鎮番駝隊承擔。
六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從“聯俄”角度考慮,試圖和蘇聯建立關系,決定派員攜帶慰問品去蘇聯洽談。從西北出境是最佳路線選擇,鎮番商賈云集,物產豐盈,駱駝眾多,駝隊走南闖北,鎮番縣衙承擔部分物品籌措任務,運送任務由鎮番駝隊負責,總領隊是鎮番商會會長魏永堃。駝隊從西安和甘肅裝茶起運,出陽關,進入羅布泊,繞道鄯善、巴里坤,經奇臺,直達伊犁。進入蘇聯境內,過阿拉木圖,沿高加索山脈北部繼續西行。西北雪域天氣寒冷,駝隊行走困難,駱駝減員特別嚴重。出發時300多峰,進入高加索地區后只剩三分之一不到。商會會長魏永堃將駱駝送與蘇聯地方政府,協商由地方政府出車拉運茶品。到達莫斯科后,蘇聯派出商業高官加里寧接待,隨后列寧接見使團,和使團成員合影留念。此次鎮番駱駝出征,以長留異域的駝生代價贏得國際援助。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派遣大批特務進入西北從事間諜活動。1936年9月,上海大公報社委派資深記者范長江深入蒙西一線采訪。在額濟納旗,范長江被日本特務盯上,意欲加害,便裝扮成駝工混在去阿拉善走貨的駝隊里,才安全離開。駝隊于9月23日起程,10月7日到達阿拉善定遠營。一路上,范長江向駝夫講述日本侵占國土的罪惡行徑。駝夫對日本人的險惡用心有了清醒的認識。范長江不知道的是,他跟隨的駝隊是馬合盛商號開在額濟納旗的西盛隆商號駝隊,他以為是喀爾喀蒙古人的道爾濟和蘇牧羊兩兄弟竟是民勤人,他們長期在額濟納旗生活,為了方便,習蒙俗,著蒙裝,說蒙語,還起了蒙古名。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拯救中華民族于危亡,民勤人民深明大義,捐得黃金5000兩和大批物資支援前方將士??h政府委派馬合盛駝隊資深駝把式駝龍進行押運。駝隊歷盡艱難險阻,沖破流寇、山莽、軍閥的圍追堵截,最終將5000兩黃金毫厘不差地送到天津抗日前線。這是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其路途的艱辛、路上遇到的困難不忍想象。民勤駱駝以犧牲自身性命為代價,在抗日救亡的大業上譜寫了一曲血染的風采。1992年,西安電影制片廠以民勤駝隊的經歷為素材,以民勤大漠為主境地,攝制電影《駝路神卦女》,影片上影后一舉獲得成功。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祖籍陜西三原。于父少時家境困難,到甘肅靜寧為人傭工。及壯,娶靜寧趙氏為妻,生子右任。右任5歲時,父母變賣靜寧家產回三原。路經六盤山遭遇搶劫,賊人掠其盤資腳程,將其一家人押到山溝,捆綁后慌忙逃離。夜幕降臨,就在一家人絕望之際,聽見清脆的駝鈴聲由遠而近,他們大喊救命,解救他們的正是鎮番馬合盛駝隊。駝隊到陜西三原走貨,三原正是他們的家鄉,他們跟上駝隊一起行走。年幼的于右任和母親騎在駱駝上,父親隨駝隊步行,幾天后到達三原。在三原縣于家有兩間老宅,駝隊幫忙收拾好房子,送給一些生活物資后離開。1940年秋,民勤學生馬騄程、王宜農、安兆恩、楊綺遠等到重慶求學,于右任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他專門接見民勤學生。一番寒暄過后,于佑任說起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他說:“甘肅是我的舅家,民勤有我的恩人?!?/p>
七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簽訂,標志著西藏和平解放。按照協議內容,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毛澤東主席指示:“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為解決進藏部隊糧食供應,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獨立支隊,范明任司令員,慕生忠任政委,負責運送部隊物資。西藏工委在甘肅民勤、武威、寧夏等地招募駝工,征集駱駝,成立西藏工委駝運總隊。
1951年8月上旬,由獨立支隊三四千名戰士和駝工,2萬多頭牲畜組成的后勤保障隊伍,攜帶400萬斤糧食,從青海香日德出發,到進入藏北,行程達2000公里、耗時近4個月。據統計,這次運輸,2萬多駱駝死亡,平均500米死亡1峰。
1951年4月,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率堪布會議廳官員45人抵達北京,參與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事宜,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結束返藏時,護送重擔落到西藏工委駝運總隊組織的駝隊身上。西藏工委駝運總隊在民勤征購3萬峰駱駝。1951年9月,駝隊從民勤出發,一個月后到達西寧,馱裝40萬斤面粉和其他物資繼續出發。1952年4月28日,十世班禪及堪廳官員順利到達拉薩。這次運送,90%的駱駝死亡。
1953年,駐守拉薩的解放軍戰士和政府工作人員有3萬人,每天需要糧食45000斤。那年春天,糧食嚴重短缺,存糧不足支撐1個月。西藏向北京告急。中央人民政府命令西北局緊急成立西藏運輸總隊,總隊長為王寶珊,政委為慕生忠。剛剛完成班禪護送任務的駝隊,由慕生忠帶隊,從甘肅、寧夏等地,征購駱駝28000峰,招募駝工千余人。1953年11月13日,駝隊從青海香日德出發,54天后到達西藏北部的那曲,后由西藏工委黑河分工委轉運至拉薩。28000峰駱駝,回來時不足2000余峰。
1954年初,完成任務的剩余駝工陸續返回到香日德,稍事調整后,西藏運輸總隊再次組織7000余峰駱駝二度進藏。
連續幾次西藏運輸,慕生忠認識到,駝運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修通進藏道路。據當時官方統計,全國共有20萬峰駱駝,因為進藏,壯駝幾乎消耗殆盡。慕生忠給彭德懷司令員匯報工作時說,經過實地探路,用半年時間修筑一條青藏公路是可行的。通過周恩來總理、鄧小平副總理批復,修建青藏公路提上日程。
1954年5月11日,時任第一野戰軍民運部部長慕生忠受命,擔任青藏公路筑路大隊政委,在距格爾木30公里處的昆侖山下,開始了修筑青藏公路的施工。歷時7個月零4天,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貫通。這期間,筑路大軍的所有輜重,全部由民勤駝隊承擔運輸任務。
路途遙遠,崎嶇坎坷、高原缺氧……每峰駱駝負重達400公斤,駝隊行走在戈壁灘的石頭路上,蹄子全部磨爛,滴滴鮮血匯成一條漫長血路。為駱駝準備的牛皮鞋不夠,只能一峰駱駝分到一只,4個蹄子輪換著穿。因為疼痛,駱駝踮著腳一步一步往前邁。有些駝工恰好牽著自家飼養的駱駝,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除了眼含熱淚之外,別無他法。千里行軍路,滴滴駱駝血,痛煞牽駝人。此時此刻,誰又能說駱駝不是偉大的呢?出發時一峰峰膘肥體壯,行進中,由于干草和飼料越來越少,駱駝們有時餓急了,則相互撕咬發泄,最后連撕咬的氣力都沒有了,一個跟頭栽倒路旁,七竅流血而死,有的則瘦骨嶙峋,如同一副骨架。
民勤駱駝,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巨大無比。
民勤駱駝是令人敬重的駱駝,是偉大的駱駝。
八
民勤之所以有數量繁多的駱駝,一則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沙漠瀚海無垠、水草遍野生長,這為駱駝生長繁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其次,民勤這片狹長的綠洲被遼闊的沙漠所圍裹,民勤人民要通往外面的世界,賴以依靠的交通工具中馬不行、騾子不行、毛驢更不行,只能由駱駝完成,除此以外,別無他法。養駝、多養駝是唯一的辦法。再次,馬合盛商號發達的商業決定了商號必須有一支龐大的駝隊,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眾的養駝興趣。在民勤,除去馬合盛商號的專業駝隊外,平時一些小的生意,幾個大一些的駝戶湊在一起,就能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駱駝商隊。另外,馬合盛商號的駝隊要定期淘汰羸駝、補充兒駝,民眾養駝,可以隨時賣給馬家商號,這是一樁固定的生意??墒菑那宄跞~伊始的連年戰爭、連年征調,民勤駱駝數量日趨減少,昔日的“駱駝之鄉”逐漸失去尊貴地位,連商界巨賈馬合盛商號同樣不能幸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筑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汽車行駛非??旖?,這方面駱駝根本無法相比。在生產生活中,毛驢、小型機械在使用的靈活性上又遠勝于駱駝,駱駝優勢式微。尤其到21世紀,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家家拖拉機,戶戶小汽車,不要說體大難馭的駱駝,就連乖順溫良的小毛驢也是賦閑圈棚,無事可干。
但是,民勤人民對駱駝的感情依然存在,這是一種不舍的情懷,也是一種放不下的依念,這是民勤人民和駱駝在歷史進程中相依相偎的情愫。有一些人家,祖上就是駝戶,他們與駱駝的感情已經扎根靈魂深處,他們還在養駝,不為役使,只為留住一種文化。
九
進入新紀元,國家開始重視民俗文化,相繼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振興民俗文化的激勵政策,民勤駝隊文化順利進入非遺項目保護范疇。2010年2月,民勤駱駝客申報縣級非遺項目成功;2011年3月,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成功。不僅如此,與駱駝客相關的民勤駝隊傳說和駝夫號子也于2017年10月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成功。
如今,有國家非遺政策的支持,民勤駝隊煥發新光彩。養駝戶不再搞長短途運輸,而是搞起了沙漠景觀旅游。他們與市縣的旅游團隊建立合作,使騎駝穿越沙漠成為沙漠旅游的重要節目。駝戶們與時俱進,把駱駝喂得膘肥體壯、洗得干干凈凈、打扮得漂漂亮亮,以此激發游客的游興。有的駝戶還在駝背扎上花轎,讓大姑娘小媳婦坐進花轎,當一回沙漠新娘。做戲就做全套,有的駝戶自學嗩吶,來一段《十三省》,或者是吼一嗓子《走寧夏》,那蒼蒼茫茫的黃沙,晃晃悠悠的感覺,哀婉凄切的音腔,真就讓大姑娘小媳婦經歷了一次穿越,體驗了民俗文化。
叮咚!叮咚!我們似乎看到,在悠揚的駝鈴聲中,一隊隊駝隊正走出歷史,走向時代,走向未來。(邸士智 李萍)